怪异事件
全国共确定试点城市131个丧尸事件... 30年来天津台联始终秉承爱国爱乡的宗旨港汇跳楼事件... 彭慧胜团队相继攻克了前两个难题最新热点新闻事件... 这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阿卡丽的神秘商店2017年5月活动地址... 如今都歸屬於所謂「尋常」的範疇港汇跳楼事件...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wow神秘宝珠>>你的位置:怪异事件 > wow神秘宝珠 > 这种情况第一次发生在第三个讲演将结束的时候港汇跳楼事件

这种情况第一次发生在第三个讲演将结束的时候港汇跳楼事件

发布日期:2024-06-10 05:18    点击次数:82

本文选自【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当代文学理论系列】中的《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一书,阐释了在20世纪最后的数十年里法国理论对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影响,以及这些理论的未来。

《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

【美】文森特·B·里奇 著

朱刚、洪丽娜、葛飞云 译

20世纪最后的数十年里,法国理论对许多学术领域的形成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如今在21世纪的开端,其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部分主要人物都已离世。然而,他们去世后,法国出版界涌出一批他们生前撰写的著述,形成法国理论的第二波潮流。自2013年起,据我粗略统计:雅克·拉康已经有7卷出版;罗兰·巴特有10卷(不包括其厚厚的五卷本全集);路易·阿尔都塞有7卷;皮埃尔·布尔迪厄有5卷;吉尔·德勒兹有3卷;米歇尔·福柯有13卷(不包括辑录各类文稿的四大卷《言论与写作集》);以及雅克·德里达有5卷著述。还有更多的书卷即将问世。例如,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每年的授课还将出版另两大本(至此13卷中的11卷已经出版)。雅克·德里达的年度讨论班讲稿计划出版,43卷中迄今只出版了3卷。我们可以期待让·鲍德里亚,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其他学者有更多的出版物陆续面世。主要的法国女性主义多产作家埃莱娜·西苏、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露西·伊利格瑞,仍旧在出版自己的著述;当今主要的男性哲学家也是如此,如阿兰·巴迪欧、埃蒂安·巴里巴尔、让-吕克·南希和雅克·朗西埃。匆匆列举的这些人当中还不包括法国或其他国家的后结构主义下一代学者。

当下文学和文化理论的主导学派和思潮,即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都是后结构主义的拓展,而并未对它反驳。当代法国理论家们汲取了结构主义和现象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聚焦社会制度和机构,关注时序性、交互性和流动性——时至今日,这些仍然决定着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法国后结构主义提出的诸多概念仍然是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卑贱”、“生命政治”、“文化资本”、“解构”、“驯化的身体”、“女性写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镜像理论”、“块茎理论”、“拟仿”、“景观社会”和“监控社会”。这些核心的概念一直在促成文本细读、回归历史语境和文本批判,成为其规范。它们出现在如今各类指南、手册和术语表中。法国后结构主义分析模式显然与之前的任一种方法都不同(是特质鲜明的集合体),也从未被取代过。简言之,近几十年生活在我们这个全球化消费社会中,还没有哪种思想比它们存在的更持久。它们追求新事物的最前沿,适应快速的变革,乐此不疲,其程度让人难以想象。短期内法国理论不会谢幕。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三湘大地文风日盛,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以湖湘文化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的市场表现抢眼,企业主要经营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营业总收入居全国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透出浓浓的“科技感”和“人文味”。文物藏品数字化、沉浸式展演、线上VR博物馆等,着眼普通百姓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马栏山已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地标”,3800多家科技企业和平台企业扎根于此,建平台、研算法、造模型、创产品,串成环环相扣的视频文创产业链。在湖南多地,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明显,数字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广泛应用,助催工艺改进、材料研制、装备更新和平台升级,湘绣、陶瓷、烟花等传统文化产业面貌也焕然一新。

第一代法国知名理论家的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就是整理出版德里达留下的讨论班讲稿。共将出版他43年中主持的研讨班和讲授的课程内容(每年一卷),涵盖他在各个时期任教时写下的文字,如在法国索邦大学期间(1960-1964)、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期间(1964-1984)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时期(1984-2003),以及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期---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68-1974),耶鲁大学(1975-1986),加州大学尔湾分校(1987-2003),以及在纽约期间(1992-2003)到访的社会研究新学院、卡多佐法学院和纽约大学。他在美国大学所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对法国授课内容的重复,虽然1987年以后他使用英语讲授,内容做了临场发挥。加利里(Galilée)是一家法国出版社(出版了德里达一生中著书的一半还多),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则由英国人杰弗里·本宁顿和美国人佩吉·卡穆夫任编者,将德里达的著作译成英文,这两位都是长期研究德里达的学者和翻译家。德里达总会将他授课或在研讨班的讲座写成文字,讲课和讲座的次数从几次到15次不等,每次两小时。20世纪60年代后,他的大部分课程用录音带录了音。我写这本书时,已经有三卷出版了:《讨论班:论野兽和君主》(Séminaire:La bète et le souverain),第一卷(2001-2002)和第二卷(2002-2003),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出版;其后是《讨论班:死刑》(Séminaire:La Peine de mort)第一卷(1999-2000),2012年出版。2009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以《论野兽和君主》(The Beast and the Sovereign)第一卷的出版宣告了其德里达英译系列的开始。英文第二卷于2011年出版。最先两卷的文本编者——米歇尔丽丝、玛丽-露易丝·马莱特、基内特·米绍——为德里达的文稿补充了姓名索引,并通过录音磁带,以脚注的形式插入了有助于阅读的材料,包括文件中缺失的词语和德里达的即兴发挥及口头解释。这些编者们带了个好头。德里达的讲课内容得到了仔细修订,表明这一项目的学术质量会很高。法国理论领域近期可以预见的一项工作便是将档案材料进行仔细整理并编辑成册。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8日)

在很多方面,经常被引用的福柯系列讲演都经过极其仔细的编辑且易于阅读,对于其他法国理论遗作的编辑整理和风格包装而言都堪称是一个典范。每次讨论班历时两小时,分成两部分(前后各一个小时),有各自的尾注和解释性脚注。每个两小时授课都达到论文的长度,前面加有简短的主题总结(摘要),由编者撰写,约50至150字。此外,还附有经过精心编辑的长长的概念索引和姓名索引。每卷结尾都有一篇“编者说明”文,此文涵盖了相关的背景,从福柯的传记和政治环境,直至他写作生涯里使用的方法和写作的发展变化。《法兰西学院年鉴》(Annu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中录有福柯本人事后对课程的小结,只要有这种小结,就会放到十几个讨论班正文部分之后、“编者说明”之前。与德里达讨论班的编者们不同,福柯的编者们是通过录音磁带来检査他的笔记的。所以他们必须系统地增加标点符号,分段,揣测缺失的文字,还要删除重复的部分,修补中断的句子,疏通语法。这些都是在增添解释性脚注之外又增加的部分。既便利阅读,也保证精确无误,这两点成为审校工作的典范。

相比较而言,德里达的讨论班文稿的编辑更加简单,却不乏严谨。原文本是手稿,编者们依据录音磁带会做些偶尔的改动,以脚注的方式说明。德里达经常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希腊语、德语、英语和法语的文本和关键词做详尽的分析,边写边对翻译做出纠正或注释,这是他的习惯。这些文本编者们记录下上述的改动之处,也会顺便将录音中临时增加的内容加入进去,同时找出德里达的文本指涉,解释其中的暗喻德里达有爱用方括号、圆括号、引号的怪癖,既用到了极致,也不时有滥用之嫌,编者们有时会予以纠正,有时不做改动。德里达会引用一长段文字,中间数次将引文打断,加上自己几长的点评,放在括号内,这样的做法在德里达的分析中很常见。与福柯的编者们不同的是,德里达的编者们不添加摘要、概述,也不在结束部分写一点背景介绍的文字。他们也不提供概念索引,不把德里达的讨论班分成两个部分以便编辑起来更好操作。简言之,德里达的讨论班文稿远不如福柯的讨论班文稿易于阅读。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编辑他一生所出版的作品。他的讨论班文稿不会被修正或“提升”,至少看上去如此。这么处理迄今还没有问题出现。

德里达最先出版的两场讨论班文集是他典型的后期风格,倾向于发散式思考,展现思维特性,与之最接近的体裁是随笔。多数情况下其“介绍”和“结论”两部分更像是故弄玄虚或挑起争议,但无论如何都不像摘要、概述、总结。无论把德里达的这些讲座合在一起,视为一场讨论班,还是分开单独看,这些讲座在传统评价标准看来都不属于好作品。讲座中很少出现清晰的主旨,真的出现,也会不停地进行调整,有意拖延,使对其的讨论自始至终都不甚明了。法语的句式结构本来就常常比英语松散,德里达的风格就是把法语的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导致的结果就是,读者往往期待概念指涉清晰、语义明确,但德里达的作品根本做不到。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簇簇的主题内聚在一起不停运动。我下面要讨论的“葬礼--监控--幻想”情结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说明德里达颇有影响的深度阅读模式如何运作。但首先,我想讨论一下德里达就阅读和文本解读对他的学生所发表的见解,这些研讨班结束前的见解很有意思,也是《21世纪的文学批评》的一个关键话题。我的预言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德里达特色鲜明的解构主义阅读模式会继续保持其影响力。

阅读和文本阐释

在《讨论班:论野兽和君主》第二卷的十次课程开讲时,德里达就告诉他的听众——既有新一届的学生也有往届生——说他“会尽一切努力,哪怕没有上过前期课程,也会保证新开的讨论班明白易懂,从课程开始到教授过程,都尽可能保持课程的独立性”(36;这里的引文均为我翻译)。我在第六章中就专注讨论德里达2002-2003年所做的这场独立的讨论班,也是他最后一次授课。

德里达该年的工作是比较和对比两个文本: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和马丁·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有限性--孤独性》(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Welt-Endlichkeit-Einsamkeit)。这不是对这两个文本做系统的分析,而是对人类社会建造和死亡这两个主题的论述,尤其是对葬礼及葬礼沉酒的论述,呈现出德里达话语特有的自由形式、暗指性和曲折性。德里达展示了林林总总的旁枝骛杈,引申出一些相关的主要人物,有些做了集中论述,有些则拓展时提及,例如莫里斯·布朗肖、保罗·策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伊曼努尔·康德、雅克·拉康,还有半打其他人,在他横跨四十多年的著述中,这些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很有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许多次要的主题,不论新的还是旧的,都被糅合到一起,大多数情况下讨论和探索都没有定论,但也含义丰富。主要的次主题有哀悼、统治权、自身免疫、祷告、“似乎”修辞、动物、逻各斯、轮子/圆圈、怀旧和思乡之情。大概有六次,德里达十分担心他的讨论班结构松散,于是直接提出有关阅读和文本理解的问题。

德里达曾担心自己分析的连贯性和说服力会有问题,这种情况第一次发生在第三个讲演将结束的时候,此时刚读完海德格尔和卢梭的作品,但主要阅读的是《鲁滨孙漂流记》。“所有的这些主题(例如,轮子的机械技术,自我宣称的自治,导致自我毁灭的沉迷,以及自我免疫悖论,将鲁滨孙·克鲁索变成了自己的毁灭者,将笛福可能变成自己的敌人,自我的对手,鹦鹉和车轮,等等),把这些都组合到一起,是不是有些过于人为,过于随意?”该用什么把这个十分怪异且包含甚广的主题群贯穿起来呢?德里达答道:“我不能严格地加以证明,除了这个论点之外,我不能用另一个论点证明我是对的,现在这个论点始于下面这个问题或要求:你们听我讲课感到有趣吗?会因此从《鲁滨孙漂流记》中读出另一番味道吗?”(137)当下很流行的批评标准是“精妙”,指的是从文本中解读出有离奇意味的新意,既让人感到惊讶,又或多或少令人信服。今天“妙读”是很多学者追求的目标。这是德里达采用的一种阅读策略,也许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马克思的幽灵》(Specters of Marx),将哈姆雷特和马克思联系起来,让他们的鬼魂碰面。就这场讨论班而言,我会觉得对《鲁滨孙漂流记》和与此相关的一串主题的初步解读非常有意思,既非过于人为,也非过于随意,只是不那么让人信服。还有太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比如作者意图、主人公心理、文本主题的动态变化,以及双篇阅读(海德格尔和笛福)的投射等。尽管如此,有德里达风格特点的妙读仍然保持着魅力,未来也会占有一席之地。

在该次讨论班的另一个重要时刻,第八讲刚开始不久,德里达给他的学生们做了有关文本解读的反思,长度有一页。他的评论涉及三个话题:先是从缓慢的线性阅读和重复阅读的必要性开始,接着讲到把像他自己一样的每个读者的心理纳入进来,最后论及把两个文本连接起来一起阅读的技巧和好处[下面的方括号为我另加]。

[1]以一种线性的、持续的、重复的方式阅读并重复阅读这两部作品是很有必要的,每一次阅读都旨在赋予你们惊喜,关注重点都会发生变化,在一些看上去不那么明显或次要的时刻都会产生无数的新发现,等等。……做这些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我也相信……对于某些跳跃,某些旧而复新的视角,能使文本变个模样,能够跨越原来的路径,让我们对整体有一个不同的看法,当我乐观、有信心的时候,我认为这么做既有必要,也能产生丰富性……(289-290)

然后,德里达又以句中插入括号的形式,把源自海德格尔和笛福并经过他改造的“路径”观这个核心主题加以发挥拓展:

[2](毫无疑问,我在这里所做的每个选择,采用的每个观点,都是有根据的,我对此绝不会隐瞒,根据的就是我的个人生涯、早先的作品、研究的方式,指引着自己在这条路上前行,我的冲动、欲望和幻想的方式,虽然我一直尽力要把它们解释明白,能和别人分享,让别人信服,能与别人讨论,可以公开讨论)……(290)

这儿他把加了括号的空间给了亲近式批判,知道这样的批评既不会遭人否认,也不会受到限制。至于笛福和海德格尔的文本,他提倡对两者做双重复杂阅读,这么做的时候同时描述了他的目标和路径的平行主题。这是通过多重视角丰富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

[3]同时阅读海德格尔和《鲁滨孙漂流记》的讨论班,换句话说,两条路径,也是论及和关于路径的两种话语[体裁],可以丰富文本解读的视角,而通过多重视角,这两种载体就能用它们相互交叉的才华,照亮普通制图术以及我们一起旅行和驾驶的地形地貌,载着两者行驶过所有这些路径,时而相互交错,时而相互分开,布满了桥梁、浅滩、单行道和迁回小道等。(290)

对于学生而言,德里达以上的论述归结到下面几点建议,既直截了当地异乎寻常,也不乏可以商榷斟酌之处:不仅要重复地读,细致地读,有创意地读,还要让你的听众感到饶有兴趣且深信不疑。关注那些奇怪的时刻和多重视角。碰碰运气。既期待文本出现阻,产生奇效,也期待文本展现生动的连接。德里达还提供了言语之外的建议。就相关话题选择经典人物和寓意丰富的文本,只要它们之前未被联系在一起。去寻找惊喜。不要过于担心作者的意图。同时,作者、人物、读者(包括你自己)的无意识会释放出丰富的动机和主题群。去挖掘它们。这是亲近式批判的心理分析版本。这个问题涉及奇特的个人迷恋、幻想、压抑以及奇怪的置换、浓缩和象征。文本本身也有无意识。去研究它吧。文本解读者们注意:复杂的文本系统承载的语言中,没有什么一定是无关的,这个文本系统带有反系统成分,尤其是矛盾、悖论和功能失调的一对对二元概念,所有这些对于阐释者们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德里达是死胡同、双重约束和困境的行家。作为读者,他从文本中寻找这些;而它们又占据了他的思想。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2002至2003年的讨论班中,出现了“葬礼--幸存--幻想”三个主题集群,而他在其中重新定义了关键词并解构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概念。这种极致的阅读已经延续了50年,至今依然有影响力。并且,我预计,这种阅读方式还有未来。

生命死亡主题

笛福和海德格尔的文本讲述了一系列常见的主题:自然状态、孤独、世界及其构成、人类对动物的统治权、神祇和祈祷者(逻各斯)、技术(比如轮子)、思乡,加上生命、死亡以及葬礼方式。德里达做这项对比研究,是因为海德格尔说动物是世上的可怜虫,与整个生物链无关。海德格尔还说,动物们并不会死亡,而是毁灭或是结束生存状态。加上传统上,人们一直说动物不会说话、不会祈祷,也不会说谎或大笑。它们既不会思乡,也不会忧郁。它们没有历史,不能拥有人类独有的“似乎”和“就像”这种超验的理性思维模式。根据德里达的观点,这些有关动物的知识虽然众所周知,但它们是传统迁腐思想的一部分。他严厉地批评了把所有动物一概归为“动物”一种范畴的这种出于私利、唯我独大的做法(280)。他将动物没有语言这种观点称为思维滞后(310)。概括地说,他批评笛福和海德格尔对待动物的方式,并且暗示,他们的态度带有缺乏思考、傲慢霸凌的色彩,是典型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顺便说一下,这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尽管在该次讨论班中并没有提到“意识形态”这个词,而且据我所知,在德里达的著述中也没有提及。他对西方数十个二元对立概念做了解构,学界闻名,展示了德里达式的文化批判。

据说动物不会死,也没有掩埋仪式。但是人类有,也因此决定了人类会死亡。德里达沿着这条思维线索进行探索,尤其是生命和死亡这个简单的二元对立。但是他在讨论班期间对此所做的思考有些散乱甚至不集中,尽管如此,却也激发起对幻想的一些大胆思考,以及对“生存方式”所做的不同思考,十分有益(生命死亡)。

德里达的该次讨论班上有很多关于“活死人”、“濒临死亡地活着”、“活埋”、“被生吞”等幻想的讨论。比如,鲁滨孙就有过这样的想法一被动物或食人族生吞,或被海上风暴和地震吞没,一想到这些他就陷入恐惧之中。正如很多文献都有过记载,什么东西在我活着的时候就烧了我、吃了我、吞了我或埋了我--都是有可能的。人类和各种文化通常将丧葬权的重点放在怎样处置遗体上,而处理决定通常都是由家人、族群和国家所决定的。德里达强调,任何情况下,人们过一段时间就会触及生与死的话题,或有意或无意,会想象死亡,担忧死亡,为死亡做计划,筹划死亡事宜。用德里达在最后一次讨论班和别处经常使用的精神分析术语来说,这就是“幻想”:

不用说,有关本话题(即土葬而非火葬)的决定只会是活人而不是死人做出的(死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可能吗?难道“决定”这个概念不至少暗示了生命和活人对未来事物的处理吗?……);我们需要从以下这些角度看待这个决定-——生存者,子嗣,或是那个即将死亡尚未离去之际发出指示的人,因此能够通过弥留之人的幻想或想象,思考他或她本人的死亡,一个到达生命尽头、在弥留之际仍能看到自己死去并被他人埋葬的逝者……(212-213)

德里达把处于生死交界、状态未定的情况称为“生存状态”(survivance)。“就像呼吸一样,生命中只有执着于死后、陶醉、担忧、约束才让我感到自然、自发、习惯、天然、无意识和不可分割……”(249)死亡的概念浸润并塑造了生命。这是一种无法释怀的模式,在我们的梦里、艺术中和哲学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幽灵。去思考和去想象、思维和想象之间有界限,但在死亡这个话题上,却使这个界限崩塌了,分不出你的死亡还是我们死亡。生命召唤“生存状态”未来侵入到现在,使现在难以摆脱。

德里达有意挑起争议,将解构意义上的“生存状态”概念拓宽到书籍、档案和阅读(表现为苏醒)的生命死亡,这种活动也会影响到社群。“一本书,一本书的生存状态,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活着的死亡机器,还活着,一个东西的躯体,掩埋在某个图书馆、书店,某些山洞或瓮里,淹没在万维网世界范围的浪潮里,等等,但它又是一个死去的东西,只要一个活的阅读开始呼吸,只要他者的呼吸或者他者开始呼吸,那么这个死去的东西就会苏醒……”(194)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交互式的生命与死亡观,笛福或海德格尔对此都不会同意。他赋予他者一种意义深远的角色,以此对抗存在主义或沙漠孤岛式的纯粹孤独概念。这里的他者既包括外在的他者,也包括我内心的他者。社群隐含在文本背后,但它就在那里,存在于语言和社会习俗中。

无论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生存状态”,都还有更多的解释。按德里达所言,这是一种奇怪的有主权的非主权力量:

由于死亡和生存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既垂死又健在的人也许只是想象造成的虚景,一个幻象,你可以这么说。但妄想中显示的东西具有非真实的全能,这种全能不再走开,也从未离去,并把人们所称的生命和死亡或者生命死亡组织统领起来如此一来,由幻象或妄想造成的虚景就减弱了。这种全能的力量属于一种彼岸,超越了存在和非存在、生命和死亡、现实和虚构或幻象的虚景这种种的对立。(192-193)

对德里达而言,死亡在其管辖范围内是万能的,没有神能救我们。我们用生存状态指称“天堂--炼狱--地狱”。而其他人出于想象、思考、害怕亵渎、传统丧葬仪式,或是出于责任感,愿意他们的死后生活就是如此,并确信和维护着这个生活。在这里,死亡实际上是一种原子化的至高无上的力量,通过想象、幻觉和逻各斯(后者被界定为话语、理性和惯例)显现出来。但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德里达对幻觉全能性的说法让我感到不足以令人信服、言过其实且有超验意味,尽管如此,仍然不乏冲击力。

雅克·德里达一生专注文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他是哲学史专家,但从不满足于仅限于哲学研究。文学通常能补充哲学,有时能丰富它,有时能侵占它。下面的引文是最后一个典型的例子,难懂且有欺骗性,旨在总结内容松散的2002--2003年讨论班,点出其主题:

幻想或幻觉或幽灵并不符合逻辑或逻各斯。除非逻各斯本身也许就是幻想,就是其要素,就是幻觉的起源和来源,就是幻觉的形式和形成,甚至就是还魂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里论及的所有话题,统治权,动物,活死人,活埋,等等,只有幽灵和死后,此外,还有梦境,梦幻,虚构,所谓的文学虚拟,所谓的奇幻的文学,这些说法远远没那么不妥,愿意的话也可以说,它们比警惕的权威更准确一些,比自我的警觉更准确一些,比所谓哲学话语的意识更准确一些。(262-263)

使我们思考活死人、幻觉和生存状态的是文学,而非哲学。像梦一样,文学探索了无意识,超越了意识的注意力和哲学推理。德里达早期作品所批判的逻各斯,尤其是他在《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中对传统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著名批判中谈到的逻各斯,和他在这部晚期著述中所说的那个更加丰满的逻各斯已经大相径庭。后者完全变了样。幻觉在纯粹理性、逻辑和工整的二元对立三者之间流动,后三者是哲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贸易中的三只股票。无意识的溪流不由自主地渗入到自我中,使文学素材中带上了梦境、还魂者和幻觉。死亡并没有在丧葬仪式结束后就直接结束了。死亡从一开始就在那里,是一种幻觉,塑造着生命。德里达在此提供了一个最令人难忘的例子——哥特式幽灵在后现代的全面回归。正因如此,他的43卷年度讨论班才会重新充满活力。

批判性判断

德里达的最后一次讨论班由他2002-2003年所做的10次讲课组成,出版形式是一本书,共400页。该书优缺点兼有,值得做一番评估,和德里达的很多作品一样,尤其是他的晚期作品,该书结构松散,风格随意。而从学术的角度看,其风格古怪、富有创造性、有一股锐气——总之——既无法模仿又十分过分。在其所选的话题中,它不断让人读有所获,但对于今日讲究快速阅读的读者而言(包括我),这样的受益无疑太少,获得的间隔也太长。书的节奏很慢且漫无边际。读者很快就学会找节点,找那些黄金段落,那些意义衔接最终连接、形状最终出现、洞察最终形成的地方。这些内容散布在整部作品之中,正如不连贯和死胡同的地方也散布在各处一样。阅读讨论班中的德里达是次寻宝探险,也是一项费力的工作,读他的其他文本也常是如此。

www.ahuezi.com

德里达简略地涉及当代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敷衍地说了一些好话。这真的很糟糕,尽管这么做或许可以理解,每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嘛。教授不可能在一次讨论班中涵盖方方面面。即使如此,在学术史发展到这个时期时抛弃这样的文化批评似乎并不高明。相比较而言,他也在海德格尔身上花了太多时间。他尤其关注海德格尔有关“统治”(Walten/ualten,德语名词/动词,意为施加统治、治理、管辖)的使用。他提出,海德格尔出人意料地没有使用“主权”这个概念,而这一概念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分流行,而取代“主权”概念的,是德里达在花了一生的时间阅读海德格尔之后才迟钝地发现的——显然就是Walten/ualten,这是一种不可判定的前形而上学概念,通过其自身原始的力量即暴力和绝对力量,连接起生命和死亡,而这种绝对力量神秘地穿梭在大自然、政治、神学、哲学和法律之间,就像一种原初的冲动,一种超越主权之外的主权形式。但是,德里达一直对此显得困惑,令人难以信服,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立场,更不用说得出任何判断了。很明显这项工作没有完成,需要后人接着做下去。该次讨论班的其他缺点?洋洋洒洒说了半天,对于动物,除了重复笛福和海德格尔的观点(比较德里达和卢迪内斯克)之外,乏善可陈,讽刺的是,动物再次成为人类的陪衬。标题人物即野兽和主权到最后也没有得到多少关注,这也算是一个讽刺。

对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做个总结,让我回到讨论班开始时计划的自成一体性。德里达最后一次课的主要关注点,如果有的话,就是聚焦《鲁滨孙漂流记》和《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The Fundamental Cencepts of metaphysics)中表现的人类生命和死亡,不时辅以与十余位主要学者进行一番比较。最能引发德里达和其听众展开讨论的却是布朗肖、弗洛伊德和康德,这一点颇有争议;而讨论最少的却是杰内特、黑格尔和列维纳斯,提及他们时只是几页纸上寥寥数行,一带而过。但德里达在提及这些人时,经常以脚注的形式提及他早期的作品,其中对这些学者多有讨论。的确,这个讨论班深深根植于德里达恣意挥洒的全部文集,乃至西方哲学传统和正典著述中。因此他计划让该课程自成一体的想法就出了问题,无论这个想法多么让人理解。倘若缺少文本间的相互指涉,这种互文通常既厚重又复杂,德里达的讲课就会看上去故意隐晦、动机不明、缺乏严谨。他挑起争议,开启了过多的通道,却没有引向任何终点。为了纯粹独立的文本细读,将语境或互文用括号悬置起来,这一点根本不可能。

法国理论的未来

和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一样,德里达学术生涯后期的各种讲座也成为公众事件,拥有各种各样的听众,通常座无虚席。这就产生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和多种预测。这位哲学家在录音磁带和相机胶片滚动的情形下,是想说给谁听呢?着眼未来,很可能这些活动都会被放在身后的光盘、光碟机和在线档案中。当代公众名人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学术财产,其未来或来生会是怎样的?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这是一个“生存状态”的问题,不仅是对法律意义上的财产而言,也是对公众领域、知识分子和学者而言。在当下,在很大程度上,它涉及的是数字档案和多媒体平台。但未来呢?谁知道呢?

雅克·德里达的43卷讨论班内容不仅以纸质书籍的形式得到出版,还被制成电子文件,或是上述的光盘或光碟或是在线视频片段,可供上网搜索,这样就可能获得重生吗?处于事业中期、特立独行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1959年生港汇跳楼事件,比他尊敬的后结构主义学者们小两代),写了60本书,他的哲学史讲座被制成14组光盘,每组12张光碟(2004-2010年出版)。在该系列的中间部分,每组光盘的最后两张光碟记录下与听众的问答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吉尔·德勒兹的《识字读本》(Abecedaire)现有一个系列,含3个DVD盘(8小时的电视采访),还有大约12个音频光盘,录制的是他讲授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电影的内容。此外,德勒兹网站(webdeleuze)上还有他讨论班讲稿的摘要,数量庞大。雅克·拉康传奇性的1973年电视讲课《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有法语视频录像带,也有纸质版出售。福柯和乔姆斯基的著名辩论也被制成录像带和纸质图书。除此之外,法国女性出版社早期在“声音图书馆”系列里出版了德里达的《余烬》(Feu la cendre);后来又以5部光盘为一系列(或一组4盒录音磁带)出版了德里达朗读的《割礼忏悔录》(Circonfession),1993年制作,2006年配上音乐。除了这些有版权保护的出版物外,还有数不清的德里达做讲演的非法音视频带。还有很多法国理论家的录制品,有音频也有视频,尚未出版,保存在法国广播和电视台(RTF)和国家视听研究所(INA)的档案中,更不用提贝尔纳·皮沃的电视采访秀《阿波斯托夫》(Apostrophe)了。人们可以预见未来会有形式各异、包装不同的此类出版物被推向市场。就德里达而言,可以想象,会出现诸如十大有关文学的最佳讲课,以光盘形式推出;或以DVD形式推出德里达论心理分析的讲座;或是把他后期在各处所做的有关政治、伦理和法律的讲座,编辑制作成视频文件,供在线播放;或把他对于生命与死亡等西方二元对立概念的经典解构制作成电子选集,适合电子阅读器阅读。我的总结是:法国理论有很好的未来,有些可以预见,有些则无法预测。听到这一消息,反理论家们可能要哭鼻子了。



首页 wow神秘宝珠 神秘封印礼盒 阿卡丽的神秘商店2017年5月活动地址

Powered by 怪异事件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2013-2025 สล็อต 版权所有